引领后进生走向“柳暗花明”

时间:2009-01-01 点击:6892 发布:管理员

说到后进生转化问题,这始终是教学教育工作中的重头戏。它有时确实令人束手无策,甚至谈“差”色变而无奈放弃。然而任其发展,袖手旁观,则更影响了班级学科成绩的及格率,阻碍了集体教育工作的正常进展,使那些处于不稳定心理状态的中等学生面临摇摇欲坠的危机。任科教师和班主任如果抛弃了后进生去搞教学教育,那么班级综合素质的整合效应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摆在我们教学教育者面前的转差难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

从目前的后进生现状来看,导致学生变“差”的原因除了先天性智力缺陷外,主要是由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独生子女的家庭心理因素和商品经济中的不良社会因素所造成的。除弱智儿童外,那些学习上爱提红灯笼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的、态度、情绪、方法、习惯往往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心血来潮、囫囵吞枣”,“人在课堂、心不在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知半解,作业要命”……这些都是他们的正常气候;而那些思想上爱犯小错误的学生,他们则由于缺乏自制力而行为失控,由于缺少分辨力而随波逐流,由于娇生惯养而懒散任性,由于善仿好奇而撒谎偷窃,等等。

摸透了后进生的“病根”,掌握了后进生的心理,就等于为转差工作找到了突破口。在后进生转化问题上,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差生观”。对待那些学习或思想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抱着歧视、厌恶甚至放弃的态度而盲目冲动地采取体罚与变相体罚的错误手段。许多活生生的事实教训告诫我们,一把脸皮、一顿痛骂、一词百遍、一角罚站非但产生不了积极的效果,反而增强了他们厌学、自卑、恐惧、对抗等逆反心理。这,岂不是抱薪救火、误人子弟?后进生并非永远是后进生,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耐心疏导,细水长流,尽力转化。多给差生一点爱,铁树也有花开来。

树立了正确的“差生观”,那么怎样来具体实施转化的策略呢?

其一,给后进生“一面镜子”。

后进生往往更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控自律的能力,思想上的落后使学习坠入低谷。对于那些调皮捣蛋、作业拖拉的“老顽固”,光靠强制性或笼统性的说教,简直是“对牛弹琴”。不用鲜活典型的事例“曲谱”,又怎使他们的心弦拨出振奋精神、趋向和谐的“乐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生活实际和教学信息载体中正反典型事例的作用。让后进生从正面的“镜子”中发觉自身的缺陷,接受美好思想行为的熏陶;从反面的“镜子”中产生震撼、引发思考,使他们在示范、反省、激化中获得转变的动力,找到健康成长的“方向盘”。

我教过的班级中,曾出现过一伙“四人帮”,他们行为习惯恶劣,常常在班上弄出些“小风波”、“恶作剧”,追打吵闹,小偷小摸,藏人家的作业本,还结队去学校食堂、水电设施等地方搞破坏,学习成绩自然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所以他们成了被三令五申教训的老常客,可半个学期下来“涛声依旧”。怎样将他们的歪斜心思引到学习活动中去呢?于是,我改变了传统的说教,针对他们行为的盲目性,我借用一些少年犯的形象事实来耐心帮助他们剖析自身思想行为会带来的危害性,同时针对他们善于模仿的特性及时用班级中的勤学守纪的好人好事及他们心目中崇拜的先进人物来为他们提供正确的行动指南,调动班队骨干以身作则的力量,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细节树立鲜明的“镜子”,使其在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中逐步改掉了不良的思想行为。

其二,给后进生“一束亮光”。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除了要关心和鼓励他们,更主要的是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取长补短,产生积极的迁移。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说过,每个孩童身上都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对于后进生,我们教师更应当帮他们拨云见日,用他们潜在的热情驱散笼罩心头的“阴云”,还他们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

记得我曾教过一位姓陈的学生,由于他对文化课缺乏兴趣,上课不肯发言、读书,课后不肯作业、复习,所以学习基础非常差。但我发现他上体育课热情高涨,而且擅长跳远,长大后还想当田径运动员呢!于是我就抓住这个突破口,不失时机地给他送去真诚的鼓励:“陈挺同学,你从小就有美好的愿望,老师真为你感到庆幸。当运动员的确很光荣,但也不容易。光四肢发达还不够,头脑中的知识也不可缺呀。其实你完全可以把语文和数学成绩提上去,你不妨使出体育课上那股热情的劲儿试一试!”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位学生渐渐对文化课产生了兴趣,上课举手的次数增多了,作业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他在参加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跳远比赛获奖后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比赛时,我非常紧张,可我咬紧牙关,用力一跳,我终于成功了。有了这样的劲儿,最近我的语文成绩也提高了。我决心在数学上继续加油!”这是巧借学生自身“亮光”在其心理“空间”进行“折射”而产生的教育特效。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后进生寻求“心理光源”,有意识地帮他们施行积极的迁移。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而且可以调节他们的思想行为。学生的思想网络是一个积极与消极的结合体,消极因素一旦占了上风,那么就会导致不良的行为。教师要帮助后进生渲染积极面的亮度,抵抑消极面的滋生。比如,教育一位爱玩游戏机而使学习成绩变差的学生,先要引导他认识玩游戏机给学习乃至身心带来的不利影响,然后将他对游戏机的专注与热情巧妙地迁移到学习上,成为一种积极的动力,这也是合理处理学生“学”与“玩”关系的有效方式。再如,教育一位经常破坏公共财物却又敝帚自珍的学生,就可以用积极面来调和消极面,在班会课上郑重其事地“封”他为公共财物保管员,使他爱公如爱私。

其三,给后进生“一次机会”。

也许是后进生令人讨厌的缘故吧,他们参与课堂交流和班队活动的机会往往要比其他学生少得可怜。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集体意识日益淡薄,从而会做出背离集体利益的行为来。我们应当多给后进生提供和创设一些参与活动、锻炼能力的机会,肯定和尊重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品尝成功的滋味。

我在上语文课时经常为后进生提供朗读发言、思考交流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使他们集中课堂注意力的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尝试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从老师信任的目光和集体的温暖中,产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驱动力。我在上思品课和班队课时,每当分析到思品教材中的有关不良行为现象时,总要有意识地提问那些行为习惯与之相似的后进生,让他们在直观的道德分析、比较、评价中提高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教育,并有目的地请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让他们在角色扮演、行为模仿中强化良好的规范训练,增强集体主义意识。我还让那些作业拖拉的学生尝试担任小组长,在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四,给后进生“一股动力”。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外在的教育要求如果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就可以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转变。但这种“转化”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往往是持久的、曲折的,因为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转变有时带有顽固性和复发性 。这就体现了教育的强制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上倡导的“和风细雨”有时会面临“人工降雨”的难题。“人工降雨”或许是一股“催发育”的外压,但决非是“心罚”或“体罚”,在具体的教育操作中可能带有“周旋”或“机械”的意味,但我们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教师应在对后进生明确教育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耐心细致、坚持不懈的点拨疏导与行为训练,使其思想上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使外在的积极压力战胜内在的消极因素,使“教育动力”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渴求与需要。

为了强化后进生的良好行为训练,我经常在班级中实行“一管一、一帮一”的管理制度,由学习自觉性强、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对他们的作业态度和日常行为进行监督和提醒,给后进生一股外在的压力。在作业方面,如果哪位不听督促者劝告,没完成作业就溜出去玩的话,那么他就要暂停第二天的体育活动,这样就可以达到“以动制动”的目的;如果哪位在作业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向他人请教,但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抄袭或赖帐。在纪律方面,后进生的行为常规也要接受监督,如果谁违反了课内外某一条常规,经提醒后依旧当耳边风,那他就要在第二天的晨会上作自我检查与批评。后进生的学习与行为表现都要纳入雏鹰争星达标活动的考核,班委会每周五对这些学生进行一次集体评价,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通过这种外在的教育催化和鞭策,使后进生内心逐渐形成一股持久的自我压力,从而实现“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我改”转为“我要改”的思想飞跃。

其五,给后进生“一个尺度”。

在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外界施加给他们的要求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过高过低或矛盾对抗,都是不利于教育的。班主任既要协调各任课教师的教育要求,又要保持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统一,特别是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特别是双休日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和家长的管教方式,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

在这方面,我每学期与每位后进生的家长至少每两周取得一次联系。通过调查,我发现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时间寥寥无几,他们只顾忙碌的生意,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可谓漠然置之,更谈不上什么心灵沟通与交流了。有的家长及其老人过度偏爱而对子女娇生惯养,以致对孩子思想上产生的懒惰、任性、撒谎、偷窃、挑剔、索取等不良苗头习以为常,不以为怪,根本谈不上什么正确的引导。这些独生子女的家庭要求都与学校的教育构成了对立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进展。

为此,班主任要尽量做好家长思想教育工作,设法统一他们教育子女的要求,共同讨论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使后进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巩固基础知识,将必要的常规付诸于具体的行为训练,使他们在统一的尺度下端正学习态度、净化不良的思想和矫正消极的行为。

综上所述,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极其艰巨而繁杂的工作,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走反复抓、抓反复的路子。我们始终要坚持辩证和发展的观点,不断探索后进生现状和成因,寻求转化的最佳途径。只要我们能为后进生摆脱山穷水尽的困境,就一定能开辟出柳暗花明的新局面。